这个时候,赵国的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抵挡秦军于长平之外。
当时,秦军已几次打败了赵军,且已经南取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东南的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
而廉颇率领的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乏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就见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
面对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而廉颇则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胜之谋。
秦国看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其实最担心、最害怕的是赵国用赵括替代廉颇出战。
而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的军职,用赵括为将。
虽然赵括的母亲力谏,指出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任用赵括为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
秦国见赵国使用了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降兵。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张振东想到长平之战的前半部分之时,就忽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赵孝成王不用赵括出征。
如果依然让廉颇固守长平。
那长平之战的结局,是不是有可能要倒过来写?
哪怕白起是战神,可那时候他也只是个凡夫俗子,廉颇固守不出,他能奈若何之?
至于那个时候的赵国,国力还相当不错,又有出楚魏两国在后面支撑,根本就不缺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