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类人的主导下,政府对缓解饥荒是放任的态度,甚至于英国人还整船整船地将爱尔兰的肉类和谷物运往英格兰,贫穷的爱尔兰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食物被运走,一他们没有钱,二他们没有枪,所以只能活活饿死。
相反因为大量的廉价粮食进入英伦三岛,本国的农业遭到了冲击,爱尔兰和英格兰农民挣不了钱了,他们转行去干别的,在大饥荒需要粮食赈灾的情况下。
廉价粮食的粮食没有替换土豆,反而因为爱尔兰土豆减产,土豆的价格飞涨。如果英国能买下爱尔兰土豆的话,那么爱尔兰人就有钱买廉价的粮食了,但英格兰人没有那么做。
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运力是将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强大杠杆之一,以铁路公司为首的重工业公司取代了蒸汽机和纺织机的轻工业,成了工业化进程的龙头。
关税和铁路是连体双胞胎,彼此相互支撑,关税提高了,运价就提高了,关税降低了,运价也就降低了。为了从国外运进粮食,英国降低了关税,那么铁路公司就受到了影响,一直上涨的铁路公司股票快速下跌,英国经融危机爆发了。
同时因为动用了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英国的经融系统随时可能崩溃,财政危机的爆发间接导致了救援措施的失措,英格兰人没有购买爱尔兰价格不断上涨的土豆。
面对这次危机英国成立了中央救济委员会,在爱尔兰西部和南部开放了76个粮仓,将粮食以成本价卖给爱尔兰人。
然而贫困人口数量太多,英格兰本土的农民减少粮食产量,粮仓里的储备粮根本不够那么多人吃。
随后财政部又拨款给教会和救济院,每次灾难到来都会有人展现人道精神,免费发放食物给灾民。
可惜各地教会和救济院容纳人数有限,只有10万人接受救济,另外还有200多万人没有饭吃。
1846年7月之后一直阻扰爱尔兰工业化的英国提出以工代劳的手段,搞一些公共工程,这样爱尔兰人就可以吃饱饭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又出现了。
第一,这些工程需要层层审批,拖拉的流程浪费了大量时间。
第二,爱尔兰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要从无到有修建公共工程投入资金太多,那是经历经融危机的英国政府根本承受不起的。
通过公共工程得到救济的爱尔兰人只有71万,另外还有150多万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于是英格兰人尝试将爱尔兰人引入本土就业,结果这些饥民又是抢了本地人的工作,又破坏治安,在缺钱又缺粮食的情况下,爱尔兰监护委员会对爱尔兰地主下手了。
从17世纪中期开始,爱尔兰的土地几乎被英格兰地主霸占,多数大地主居住在英格兰。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大多数爱尔兰农民成为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此外工业革命的成功让爱尔兰人在农业无助、工业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种植马铃薯存活。
大饥荒发生时怀孕的妇女晕倒在雪堆里,**的儿童裤脚着被赶到冰冷的野外,几个小时就会夺走他们的生命。
英格兰人则驾驶着闪亮的马车,看着那些极度贫困和半饥饿的人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