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3打印?也就是金属增材制造?”
听了庄建业的话那位某机械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便眯起眼睛,不置可否的的看向庄建业,然后将手里的小型涡喷发动机举到自己的跟前,十分严肃的再次问道:“庄建业同志,你确定这样的发动机全都采用的是金属增材制造?”
其实不止是这位高级研究员,其他有技术背景的调研组成员也都眼神古怪的看向庄建业。
诧异的目光中都不约而同写着“这怎么可能”五个大字。
也不怪高级研究员等人会如此态度,实在是金属3打印,或者说金属增材制造虽然是工艺制造领域的前沿,也让不少人相信,这个技术代表着未来工业制造的发展方向。
可未来毕竟是还未到来,在如何也不可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尤其是类似航空发动机这种需要大量高精密金属锻件的高附加值工业品上,金属3打印更多的也就是个噱头罢了。
原因很简单,这类技术因为其天然的缺陷,导致无法在对金属强度有超高要求的领域实际应用。
没办法,实在是此时的金属3打印并不能做出与高精密锻件同等级的高机械强度的特种部件,换句话说,金属3打印最多也就是能做个形似,根本达不到神似。
因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金属部件内部的金属组织基本都需要晶体排列整齐,如此才能达到结构强度要求,正因为如此,高精密锻件才会大行其道。
而金属3打印,做出来的部件内部的金属结构呈现的则是絮状结构,结构强度很差,常常会出现裂纹和断裂的现象。
若非如此,最早发明,且进行的广泛应用的欧美发达国家怎么可能放着这么好的替代设备不用,继续专研老一套的精锻工艺?
还不是这么多年的研究下来,发现金属3打印技术徒有虚表而已,尤其是美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反反复复的在金属3打印领域投入巨资,研究了十多年,并在f—18战斗机和f—404涡扇发动机上采用了金属3打印技术制造的核心部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这些零件的机械强度太差,连入门级的航空安全标准都达不到,就更别说性能更高的军用装备了。
于是美国人得出结论,金属3打印充其量也就能在航空维修领域做些此等级的零件修补,剩下的也就是给小孩子量身定制些高等级的玩具模型罢了。
基于这个判断,美国人将保留了近30年的金属3打印技术专利公开转让,反正都是些没用的东西,留在手里也是浪费,还不如推向市场,还能捞一笔专利费。
此时此刻的美国可是世界科技领域的绝对王者,他们得出的结论哪怕不是真理那是定理,别说有人反驳,就是质疑的声音都没有。
毕竟类似金属3打印这样的技术不单单需要时间,更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绑在一起也没那个能力,又有什么好质疑的?
反正美国人又不会自己坑自己,要是好东西他们能不留着?
正因为如此,美国人断言金属3打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不大的结论很快就被世界航空航天制造领域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