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子思的著作。
有人甚至以这部书的名字,作为中华民族古典哲学智慧的象征。
书当然是好书,不过同样也不是扶苏要找的。
《尸子》的下一本是《韩非子》,再下一本却又成了《中庸》。
看起来似乎毫无规律可言。
但其实它们的排序并非是看心情随机摆放的,而是利用了一种普通人根本不理解的规律。
因此在古人的书架上找书,真的是一件很费心力的事情。
战国时代没有拼音,也没有千字文,可以用作排序的方法大体上只有天干地支的方法。
这是一种复杂到让人抓狂头疼的排序法。
扶苏曾经用过很长一段时间去熟悉和了解这个方法。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排序法就是反人类的。
别说是“外来户”的扶苏,就是本地人,比如始皇帝这样的,也同样在关键的时候找不着书。
而此时的书有多是竹简所制,又因为防潮的原因,时常会用布帛包裹起来,堆叠之时看不到书名,于是只能将其从包裹取出之后再细细辨认。
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找书的速度。
不过幸好的是始皇似乎也并不是如何着急的样子,只是自顾与扶苏岔开了书架的上下层,分别寻找,也没有催促的意思。
如此过了许久,虽然书还没找到影子,但扶苏的心情却有了变化。
难得的,在始皇的身边,扶苏没有直接感受到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反而有了一种诡异的,让人陌生的感受。
这就好像……